让逝者安息,生者安心
让逝者安息,生者安心
殡葬仪式之拜血盆
新闻中心 2024-08-30 09:51:16

“拜血盆”是客家人的一种传统佛事仪式,也称为“谢娘恩”,是专为亡母设立的一个佛教科仪,并被列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。这一仪式深深植根于客家人的文化传统之中,体现了对母恩的深深感激与缅怀。

一、仪式内容

“拜血盆”的主要形式是“拜”,整个过程由一僧(尼)带领孝眷进行拜佛,另一僧尼则坐于鼓旁,伴随鼓点唱诵《血盆经》。在仪式中,和尚(或尼姑)会念诵经文,内容多涉及母亲养育子女的艰辛与不易,如“十月怀胎,养育儿女多么艰辛”、“养儿育女不容易,应该报答父母恩”等,以此表达对母亲的感激之情。孝子们则手捧香炉,怀抱魂幡,不停地磕头礼拜,为母亲祈福。

二、仪式意义

“拜血盆”仪式不仅仅是一种外在的宗教行为,更是客家人内心深处对母恩的感激与报答的体现。通过这一仪式,客家人希望能够祈求菩萨保佑母亲往生之路顺畅,如愿登仙。同时,这也是对母亲生前养育之恩的一种追忆和缅怀,让后人能够铭记母恩,传承孝道。

三、历史渊源

“拜血盆”仪式的起源与一个民间传说“目莲救母”有关。相传目连的母亲死后被打入地狱,目连为了救母,历经千辛万苦,最终感动上苍,使其母得以超生。在这个过程中,目连了解到女子因月经、生产等所流污血污秽了地神,以及用水洗不洁之衣复用此水供养诸圣等罪业,故死后会堕入血盆池地狱受苦。为了解救这些受苦的女子,目连倡导孝顺、敬重三宝及持血盆斋三年后再行血盆法会请僧诵《血盆经》,以使血盆池地狱中之罪人得以超生。自此以后,“母死要拜血盆”的习俗就在民间传开了。

四、现代意义

在现代社会,“拜血盆”仪式虽然不再像过去那样普遍,但它所蕴含的孝道精神和感恩文化却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。通过这一仪式,我们可以让年轻一代更加了解和珍视自己的母亲和家族历史,从而更加珍惜和传承孝道这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。同时,这也有助于弘扬社会正能量,促进社会和谐稳定。


网站首页
服务项目
新闻中心
陵园概况
联系我们
联系电话:

17766778817

简阳市102乡道

Copyright © 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 蜀ICP备2024057533号-1